上海市宜川中学附属学校涉台教育融入生活化美育的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20日 来源:陈鸿宁

一、研究背景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宜川中学附属学校坚持“自主能动,快乐学习”的办学理念,围绕“办学基础更加扎实,育人模式更加成熟,充满教育活力”的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的总目标。聚焦学校培育“四自四能好少年”培养目标,实施《中小学“四自”人格养成教育创意设计实践研究》,促进信仰自觉、文化自信、道德自律和人格健全“三自一全”学生德性成长课程校本化建设,并全力打造学校六个“名片课程”,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全面、持续地健康成长。

 教育部《关于全国强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国家情怀,更加注重自我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要求学校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包括培养健全人格,塑造美好心灵,而生活化美育的浸润和滋养就是一条非常适切的路径。

 二、课题简介

 《涉台教育融入生活化美育的实践研究》课题,源于学校“涉台教育”课程建设。“涉台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家国意识、爱国情怀为基本目标,注重体验和实践,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提升综合素养。

 2004年学校制定了《“走近台湾”涉台教育课程实施方案》,使学校涉台教育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起来。2006、2018年两次承担普陀区涉台教育进校园的主题活动,展示学校涉台教育的丰硕成果。

 随着“涉台教育”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在取得成效与经验的同时,我们意识到新时代背景下的涉台教育,特别是学校的涉台教育工作需要进一步从它内容、载体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反思,才能适应当前形势下对涉台教育工作的要求,才能推动涉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反思不足,我们觉得以往的涉台教育内容和形式还比较单一,基本以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升旗仪式、主题班会、黑板报也基本上是反复宣传“宝岛台湾”是祖国的神圣领土这一内容,缺乏创意、构思及交流,教育的效果低下,其它方面也基本上是形势讲座、版面巡展、参观等,缺乏系统、有序的安排。

 问题产生原因在于缺乏这方面研究专家和学者,也没有相关的课程资源。2013,学校成立了涉台教育资源建设团队,邀请区台办领导和德育专家担任顾问,开展研发工作。经过努力,分别编制了《两岸一家亲》、《品味生活:台湾经典名篇阅读》、《青青校园风》等系列读本,其中《青青校园风》由华师大出版社出版。为了探索这些课程资源的有效实施形式与方法,学校确定了《涉台教育融入生活化美育的实践研究》课题项目,研究如何将其融入生活化美育。

 三、理论依据

(一)涉台教育融入生活化美育,是丰富学校课程实施路径的重要举措  

  学校生活化美育是学生的美好生活实现的引导者、构建者和推进力。通过涉台相关知识的学习,实践的体验,家校的互动,情趣的激发,使人产生轻松、愉悦的心理体验,综合能力得到锤炼,人格得到完善。

(二)涉台教育融入生活化美育,是学校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涉台教育活动,有利于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品质、优化学生的审美意识。生活化美育应当成为学校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三)涉台教育融入生活化美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形式

 通过开展涉台教育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树立人生价值,使自己能多方位的感受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激发艺术兴趣,发展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开阔人文视野。

四、实践探索

 学校完成《两岸一家亲》、《品味生活:台湾经典名篇阅读》、《青青校园风》等系列读本编制后,及时建立课程实施的项目团队,分别由学发部、语文教研组及艺术教研组承担实施和研究工作。《两岸一家亲》通过主题教育课、主题班会方式在各年级使用,《品味生活:台湾经典名篇阅读》主要以拓展课方式在六至八年级开设,《青青校园风》在各年级日常音乐学科教学中落实。学发部设计学生“成长护照”,将这些课程学习的过程与评价结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管理体系之中。课程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将教学与生活化美育有机融合,关注教学内容中的美育素材,培养审美情趣和思维品质,多方位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设美的情境,强化体验、增进对课程学习的理解。

 校园特色活动是学校“自能课程”及“涉台教育”课程的重要载体,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美好人格。为此,我们始终将“涉台教育”课程实践活动与美育活动相融合,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家国意识、爱国情怀的课程目标的同时,为学生的审美、创美搭建的更多的校园平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主动性.我们以开展了“班班唱””、“班班颂”和“班班演”活动,以艺术的形式深化“涉台教育”课程建设,让师生在特殊的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美的情感体验,切实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

(一)“班班唱”美育实践

 在一年一度的学校美育节中设置“唱响附校,畅想统一”校园歌曲班班唱项目,各班从《青青校园风》中自主选择所学的台湾民谣为参赛曲目。比赛时,每当师生们唱起《外婆的澎湖湾》、《踏浪》、《童年》等耳熟能详的歌曲时,心中总会充满对宝岛台湾的向往,也会自然涌出期盼两岸早日统一的良好心愿。同时,“班班唱”活动也让每个同学都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从而激发感受美、表现美的情感,丰富审美经验,使之在心灵中播下纯洁美好的种子。如今,台湾校园民谣已成为老师和同学们课间传唱较普遍的歌曲。

(二)“班班颂”美育实践

 “班班颂”项目也是在美育节上设置的项目,由各班组织同学自主选择《品味生活:台湾经典名篇阅读》内容进行排演。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其文化传统与中华民族文化一脉相承。虽然台湾数经异族统治,但其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却从未被割裂,这在台湾林清玄等作家的创作作品中有鲜明体现。

“班班颂”活动开展,使学生们主动接受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加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提高了学生的国学修养和文化水平,发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同时,颂读过程中的艺术创造和形式多样表现方式使颂读具有了强大的美育功能,同学们用声情并茂的达方式以声传意、以声传情。活动培养了同学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班班演”美育实践

 “班班演”安排在学校的“涉台教育”宣传月中实施。每年10月,学校都要展“中华情、两岸亲”主题班会活动,内容可以在《两岸一家亲》读本中选择设计,也可以由各班结合实际自行创意设计。设计的过程,就已经让学生深入了解台湾的地理、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以及党和国家对台方针政策,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对祖国统一大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强调主题班会设计要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生活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如在去年的活动中,六(2)班设计了“台湾之旅夏令营”的情境,整台主题班会在这一情境之下按“台湾揽胜、台湾对岸访亲人、校园抒怀”等场景依次展开。在“台湾对岸访亲人”活动场景中,学生们自发给台湾的爷爷写了一封家书:“爷爷,您亲手种下的梅树上,梅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真希望您能插上翅膀飞回家看看。爷爷,包裹里还有我们的一张‘全家福’,照片上的凳子是为您留的,真希望您能马上回家,全家团圆,我们一家人高高兴兴地拍一张真正的‘全家福’。”学生代表的深情表演感染了每一位在场者。师生热情高昂,积极投入,更坚定了我们对统一统一的信心和决心。活动得到了有关领导和来宾的一致好评。

 在“涉台教育”课程实践中融入生活美育教育,能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向更高雅、文明、健康的轨道,更能让学生施展才华,抒发情感,升华品格。尽管我们的“班班唱”、“班班颂”、“班班演”活动的实践和研究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但是我们有信心将此项目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