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课程,为学生终身发展夯实基础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0日 来源:陈鸿宁

 上海市宜川中学附属学校是由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宜川中学承办的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自建校50多年来,始终秉持“自强不息,精彩生活每一天”的精神,砥砺前行。2011年以来,学校进一步凝练形成了“自主能动,快乐学习”的办学理念,明确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培育大写的人”的办学使命和以“四自”“四能”培养为重心的培养目标。四自就是塑造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品格;“四能”就是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这些理念的落地落实需要与之相适配的课程体系来承载,因此学校致力于整体育人机制的构建与校本特色课程的建设。

 特色发展,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质量的重要途径,更是培育同学发展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在认真梳理以往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提出打造“名片”课程群的发展思路,这一诉求得到师生的积极响应。经过多年的努力,宜川附校形成了六个“名片”课程:京剧雅趣生活,涉台研学生活,科技创意生活,体锻健康生活,悦读书香生活,红十字有尊严的生活。名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本源。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体健康、和谐与可持续终身发展;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促进教师团队合作与探索,提高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所以,我校名片课程建设始终关注同学在成长过程中健康人格的养成与提升,尊重每位同学的个性差异,关注学习过程,开发实践环节,帮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丰富的学习经验,为后续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名片课程建设还坚持以时代发展、成长需求、学校特色促进同学学习品质的提升改进。以“一页纸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引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自主参与、实践体验、互助合作等学习方式,培养良好、规范的学习习惯、学习行为,提升学习效率和能力。这也与上海市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神相符合。

——京韵雅趣生活课程

 民族艺术是体现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提高道德水准,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建设京剧雅趣生活课程,是因为京剧是我国独有的在国际有很大影响力的优秀文化遗产,让学生走近并融入浓郁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感受到民族艺术的神韵,提高的艺术欣赏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豪感,形成积极的爱国情感、态度、价值观。

 2006年3月,我校与上海市京剧院、宜川路街道办事处三方合作,成立了学校京剧艺术教学中心,自此京剧这颗艺术的种子就在宜川附校的校园里播种。在开展以“亲近京剧艺术,提升人文素养”为主题的京剧艺术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京韵传情,以美育人”的理念,学校从“识赏演育”四条途径探索与实践,“识”京剧,了解京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京剧作为历史的文化遗产,它承载了很多中国历史文化;“赏”京剧,知道欣赏京剧的基本要领,感受京剧艺术魅力;“演”京剧,体验京剧的韵味,传承国粹文化;京剧“育”我,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情操、培养艺术情结、提高文化修养。从实施原则上,我们遵循普及教育与特长培养并重的思路。普及指的是每个宜川附校学子都要会唱京韵校歌、会做京韵校操,会唱规定的京剧曲目;特长培养指的是我们组建了京剧社团,长期聘请京剧院老师每周来校授课,形成了一批优秀节目,《盘丝洞》《卖水》《红灯记》《霸王别姬》参加社区、区级、市级展演。

 课程建设团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还成功编制了“我们爱京剧”校本教材,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丰富了课程的内涵和课程资源。

——涉台•研学生活课程

 2004年我们制定了《“走近台湾”主题教育课程实施方案》,至此涉台课程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起来。2005年,我校老师在区政协全会上提交了“关于加强我区涉台教育的建议”提案,受到区领导的高度重视,相关职能部门建立了区涉台教育宣传的工作机制,这也进一步促进了我校涉台课程的蓬勃开展。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校开展“四自”人格教育、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的亮点和品牌。并逐步形成了涉台研学为品牌代表,“锦绣河湾·普陀行”、“崇明生态·上海行”、“美丽长江·中国行”和“一带一路·世界行”为结构层次的学校研学生活课程体系。课程以培养同学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家国意识、爱国情怀为基本目标,注重生活体验和实践,以助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为核心理念,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人格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涉台研学课程具体举措有以下两方面;一是精心培育,构筑学校涉台教育的运行机制。主动接受市区相关涉台部门领导、专家的指导,确保课程的正确定位与实施;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将课程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中。为此,我们特别编制了《青青校园风,中国台湾经典校园歌曲赏析》、《两岸一家亲》、《品味生活·台湾经典名篇阅读》等校本教材,自然融合到思品、历史、音乐、语文等学科的日常教学之中,进一步提高了课程实施的实效性。《青青校园风,中国台湾经典校园歌曲赏析》已经由华师大出版社出版。课程实施也离不开家长的参与,我们十分注重家长的参与。近年来,我校与新北市圣心小学联合开展的研学活动中,设立了家庭入住内容,让来访的圣心小学同学入住我校学生家庭,这一安排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也让台湾来访同学深度体验上海家庭文化、民俗风情;学会了包馄饨、包饺子;和上海的爸爸妈妈、学伴一起练跆拳道、逛书店超市、看电影、做模型......虽然只是几天的短时入驻,但海峡两岸的小伙伴们以及双方的家长都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两岸一家亲,天涯共此时。还编写了《海纳百川 追求卓越》读本,介绍上海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风土人情、都市亮点和上海与台湾交流交往情况。二是创新载体,系统开展涉台教育系列活动,“聚焦台海”台情系列讲座与时政新闻、“同文、同心”台情知识竞赛与征文比赛、“期盼团圆时”系列升旗仪式和小报设计比赛、“唱响附校,畅想统一”台湾校园歌曲班班唱、“中华情、两岸亲”主题教育展示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研学生活课程的内涵,促进了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前不久举行的学校美育节“唱响附校,畅想统一”台湾校园歌曲班班唱活动,各班以轻松欢快的台湾民谣为主要参赛曲目,每当我们唱起《外婆的澎湖湾》、《乡间小路》、《童年》等耳熟能详的歌曲时,心中充满了对宝岛台湾的向往,也涌出期盼两岸早日统一的心愿。台湾校园民谣已成为老师和同学们传唱较普遍的歌曲。

 去年,我校承办了2018年普陀区涉台宣传进校园展示活动,向参加活动的领导和来宾全面汇报学校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果,现场500多名来宾、师生及家长怀着对“两岸一家亲,共筑中国梦”的美好心愿,观看了《两岸亲,中国梦》、《冰雪总有融化时》、《外婆的澎湖湾》、《我是中国人》等节目。其中诗朗诵《两岸亲,中国梦》用艺术的形式再现了多年来宜川附校开展两岸校际交流的真实经历和成果,抒发了两岸同胞彼此间友好往来的真挚情感。纪实情景剧《冰雪总有融化时》由作者亲自参与表演让人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那股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两岸同胞心连心,企盼团聚的美好愿望。令人感动。

 再相大家介绍一个研学课程体系中的重点项目“崇明生态·上海行”研学活动。每年8月份,新六年级全体同学参加,为期5天时间。从探源嘉兴马家浜文化到青浦松泽文化,再到上海海派文化及崇明生态发展文化,让同学较为全面的了解上海的历史文化,体验上海的发展脉搏,分享上海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果。

——科技创新生活课程

 我校“科技创新生活”课程经过多年的选择、尝试、调整、打磨,逐渐形成了以“程序设计”为核心的“一体四轮”课程架构,课程的必修部分致力于构建同学创新素养的基础,课程的选修部分致力于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问题情景的复杂度,为学科兴趣浓厚、学科特长明显的学生提供挑战性的学习机会。“一体”是指基于标准的国家课程、解决成长冲突的人格教育课程和满足同学需求的校本迷你课程;四轮是指“人人编程”、劳技制作、机器人及项目探究。其中人人编程是核心项目,它是以提升计算思维为根本目标,将计算思维融入同学的学习生活中。培养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在课程实施中,我们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夯实基础,即通过基础类课程内容普及程序设计和培养兴趣;二是初高中衔接,建设信息学奥数课程,信息学奥赛是五大学科奥赛之一,是中学生程序设计领域最高层次的竞赛。我们依托承办校宜川中学的专业优势,成立教师指导团队,开展拓展学习,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近20人次分获信息学奥赛一、二、三等奖;同时,还开设了比信息奥赛难度低的竞赛课程,让更多的学生深入参与到程序设计中来。我们认为学习编程,不一定要成为程序员。而是通过学习,优化思维方式,提高思维品质。

 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课程的未来化,即从长远利益出发,把培养适应社会、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作为教育的基点。我校的项目探究性学习实际上也是回应课程未来化和新形势下对学生综合素质具体要求的一个重要行动。这也是《基础教育课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意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回应。从当年的“内环高架下绿化带建设”、“大卖场免费班车规范化建设”到现在的“苏州河综合处理”及“宜川地区华阴路公共交通状况的研究”,持续20年的项目探究活动在持续不断开展,一批又一批同学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包括行为习惯在内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宜川地区华阴路公共交通状况的研究”是在得知华阴路上下班高峰时段堵塞严重,附近学校上学、放学还会带来安全等隐患的背景下,设立的探究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实地跟踪观察、问卷调查、走访相关部门、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进行研究,最后形成探究报告的同时,撰写了“关于缓解华阴路交通拥挤问题的建议”,委托政协委员作为社情民意提交,并得到呼应,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体锻健康生活课程

 历来重视体育工作,把“科学规划、注重普及、项目引领、特色发展”作为全校体育工作发展的思路,结合学校占地面积小和场地布局不够合理的现实状况,以体育节、六一儿童节、校园公开日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群体性体育活动。举办了象征性长跑、篮球、拔河、跳踢、弄堂游戏、京韵操、跆拳道、射箭、武术等各类专项比赛活动,这些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师生的工作与学习生活、有效增强了师生体质,而且也形成了“一校一特”、一人多技、人人“体育有一强”为理念的“体育-健康生活”特色课程。课程的是建设坚持“双能驱动,多技一长”的发展思路,所谓“双能”即体能、技能。“双能驱动”即为“双能一致、体技相长”。“多技一长”,即要求学生能掌握更多体育技能技巧,并在某一方面有所特长。“多技”是普及,“一长”是提高。课程包括:跳绳、踢毽子、射箭、跆拳道、武术等项目,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特别跳绳是我校传统体锻项目,跳绳能增进人体器官发育,有益于身心健康,强身健体,开发智力,丰富生活,提高综合素质。每天早上各班自主组织的班级跳绳活动,已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宜川附校是一个美丽而又充满无限生机的校园。射箭、跆拳道是我们的引进项目,目的是使我们的体锻课程的内容更丰富、更具有时代性和吸引力。

——阅读书香生活课程

“阅读——书香生活”课程经过十多年的锤炼,“与书为友,读书为乐”的理念形成共识,围绕着“整”、“分”、“享”、“境”的四个策略,阅读行动已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

(一)“整”,即“整本书”、“整合”。

 整本书阅读是我们倡导的阅读理念,一二年级侧重于绘本故事阅读,三到五年级阅读的是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并以儿童小说为主,六到九年级则过渡到文学作品的阅读。整本书阅读的初衷是为了拓展与延伸课本阅读的内容,并还原文学作品的全貌,让学生能从整体上、全面地理解、感知作品。我校依托的阅读方法具有理论上的依据,是基于问题化学习的框架。我们在实践中提炼了整本书的导读策略,即初读——初晓大意、激发兴趣,解读——以问启思、指导方法,悟读——赏析品悟、培养能力。

我们在研制校本阅读书目的过程中,也强调课内外整合,将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名家名篇与课外的整本阅读衔接互补。我们认为,读整本书实质上意在弥补碎片式阅读的缺憾,让学生领略文学和阅读的真魅力。

(二)“分”,即“分级”、“分类”。

 分级阅读,就是按照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为儿童提供科学的阅读计划,为不同孩子提供不同的读物,提供科学性和有针对性的阅读图书。学校推进阅读课程的第一步就是研发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阅读的必读和选读书目,并形成了不同主题、不同领域、不同意义的序列,引领学生在书本阅读中思考、感悟、收获、成长。

“分类”指的是我校的课外阅读课程从落实途径上分类,即三管齐下、各负其责:语文老师开设的课外阅读课,重在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班级开展的“悦读”活动,重在以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书中寻找认识世界、解决成长冲突的方法;家庭开展的亲子阅读活动,重在营造学习型家庭的氛围,拉近亲子关系,让读书成为孩子生活的常态。

(三)“享”,即“享受”、“分享”。

 如果想要持续阅读并形成阅读的习惯,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与人分享自己读过的书及读书的体会。我们搭建了各式各样的阅读分享平台:每年的“读书节”开展作家讲坛、读书漂流、读书征文比赛、经典诵读比赛、诗词知识大赛、小小读书郎评选等一系列活动;学校还加入了普陀区“阅读联盟”,参与校际的各类阅读交流活动。学生在分享阅读中,享受分享的快乐,更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孩子们自己的作品集结成册,在校刊上发表也让孩子们充分感受读书的收获多、读书的乐趣多。

(四)“境”,即“环境”、“境界”。

 良好的读书环境是“书香校园”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近年来,学校倾力打造了高质量、立体式的“悦读”场。学校的图书馆以全开放、全天候为理念,时时刻刻欢迎爱读书的师生们前来与书为伴。小学部二楼特设的舒心阅览室,让孩子们可以在下课后、午休时坐在温馨的小屋里静静地读想读的书。每个教室都有班级书架,开学时鼓励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的书放入书架,学校也定期提供班级阅读的书籍,充实班级书架的含金量。

 我校定制的“小思阅读”平台,搭建在互联网环境中的阅读将打通课内课外、线上线下,让我们的学生与素不相识的少年儿童们共读好书,分享并展示自己的独家阅读体验,并在积分换奖、“阅读达人”、“书霸班级”等基于数据的评价活动中不断激励持续阅读的兴趣。。

 好读书不如乐读书,“乐读书”是一种自觉的诉求,是一种主动的境界。学校还倡导以“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培养目标为核心,藉由精心挑选的阅读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引导全校师生以读书培育健全人格,以读书提升综合素养。

——红十字有尊严的生活课程

 近年来,我校把弘扬红十字精神作为优化育人模式、促进“四自”人格教育的重要主题和抓手,成为学校第六张“名片”。学校制定了《生命健康安全教育课程方案》,明确了学校健康和安全工作的目标,通过构建“一三三”体系架构确定内容和实施路径。

 红十字课程建设的“一三三”体系。 “一”是指所有的工作都要聚焦在学校的育人目标上。第一个“三”包括弘扬红十字精神、落实生命健康安全教育课程和用好生命健康安全体验教室并形成工作机制。第二个“三”,是指要凸显三个亮点:一,加强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伍和“菜单式”服务活动载体建设;二,加强《探索人道法》项目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三,承担区红十字会课题《中小学红十字急救技能普及体验式分级课程研发和教学实践》。该课题在上海市红十字优秀项目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学校以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体验教室为基础开展实践活动,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体验教室包括两个区域:红十字知识宣传区和健康安全技能体验区。从了解健康与安全知识到练习安全预防与应急救护技能,从领会人道主义精神到探索人的生命价值,设计了七大系列的内容。还构建了评价反馈系统,每学期对同学进行安全知识的评价反馈。

 学校设计的《学校急救技能体验式分级课程方案》,根据中国红十字总会编制的救护系列教材,结合学校实情和同学年龄特点和实际生活需求,我们挑选了重点内容进行重整。课程目标,依据年段特点和学情,课程内容呈年段分级递进。课时计划,急救技能课程以体育课为课堂实施主路径,每学期一周课时。授课教师,红十字专业培训教师、学校卫生保健教师、体育教师组成三人教学团队,协同开展教学任务,从而将本课程纳入学校日常课程教学计划。

 为进一步发展这一名片课程,我们设计了《生命健康安全教育课程五年规划》,从学科教学、专题教育、体验活动等三大板块实施课程路径,从小学低年段、中高年段、初中年段等三个学段实施课程重点内容。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急救技能等课内外体系进行统整思考,不仅课内渗透,还重视课外延伸。

 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课程的实施让同学能获得切实的关乎生命安全的亲身体验,感悟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和思想方法,激发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人道奉献精神。掌握常见的红十字急救知识和救护技能项目,提高面对突发危险情况的处理能力。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提升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