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90后青年教师的无悔选择
——2017年“普陀区园丁奖”获得者宜川中学附属学校金志骏老师事迹介绍
1990年出生的金志骏,2013年7月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上海市宜川中学附属学校就任初中语文教师一职。刚刚参加工作满三个年头,他参与了上海市第八批援藏暨第一批“组团式”教育援藏,于2016年8月前往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
作为一名青年团员,他要求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上交入党申请书,参加党章学习小组活动,主动找联系人汇报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学校党组织将他正式确认为入党积极分子。在得知教育局有援藏支教项目,他主动向党组织表态,并做通家里人的思想,积极参加援藏支教工作。来到雪域高原工作生活后,他也从未懈怠,定期向党组织递交思想汇报,竭尽所能地完成组织上布置他的每一项工作。
“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一开始,小金就是怀揣着这份“诗和远方”诗意情怀,加入到援藏队伍中的。然而,随着西藏支教工作的展开,面临着身体和生活上的难题,他逐步认识到西藏之行,不仅是蕴含个人情愫,更是一份国家赋予他的崇高使命。
从入藏的第一天,他就是做好准备站上讲台的。相较于上海的孩子而言,西藏的孩子简直太害羞,太胆怯了。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的课堂氛围已经较之一开始有了非常巨大的变化。他营造了一种更平等、更自由、更幽默的课堂环境,能让孩子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其中的辛苦是必然的,别人在休息的时候他总是在面对仿佛无穷无尽的作业。然而成果也是斐然的,孩子们的几次考试成绩在年级中都名列前茅,这是对他最好的回报。
然而他的工作绝没有他一开始想象地那么简单。在他刚刚把教学任务上手的时候,他得到了他的第二个角色——带教师傅。虽然有些强人所难,然而他明白,这将是他自我成长的绝佳机会。带教的对象是一位刚从大学毕业的93年的藏族女孩,她甚至不是专业出生,这对于他的带教工作也增添了难度。或许他所传授的这些经验和感悟也就是他最近一两年内总结出来的东西,但他相信,他至少可以帮助她成为一名合格的、入门的教师。
然而做了带教师傅没多久,他的身份又发生了微妙了变化。为了将全国领先的上海式教研经验带到西藏,学校决定在每个教研组已经拥有一位当地教研组长的同时,再选派一位由援藏老师担任兼职教研组长,而他便是其中之一。
既然是教研组长,教研活动那就是他工作的中心。他说“既然做了就要做好”,在当地组长的配合下,他组织筹备了多次大型教研活动。例如与日喀则市第三中学汉语组举行联合教研活动,他在几十甚至上百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眼睛底下展示公开课,并对其进行说课,以展示一种不同于西藏课堂的上海课堂。好在获得了各路好评,其中三中的一位老师甚至夸张地说道:“这是他在西藏听过的最好的汉语课。”他还在学校承办过日喀则市汉语名师工作室的初中生朗诵大赛,他既作为幕后组织策划,又担当台前的现场主持人,整个活动非常顺利,他所执教的学生也在本次比赛中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他还曾代表过学校到日喀则市亚东县的亚东县中学进行“送教下乡”活动,给汉语都说不太好的亚东同学上了一节关于金庸武侠小说的阅读拓展课,希望能够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该课也获得了当地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最终,他也是收获颇丰。在2016年12月,荣获上海市第一届“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组“教研之星”的称号。他说,就是对他教研工作最大的肯定。
他的身份每隔一段时间都发生着变化,肩膀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但是他却说,他期待着他还能有些什么变化,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少能力,能够走多远。
援藏的每一天都很辛苦,也很充实,然而金志骏老师非常愿意继续以一种积极乐观、自主能动的态度来迎接这里的每一项工作和挑战。他既希望能够满足自己的一些“诗和远方”,又能为这里的孩子,为这里的教育留下一些自己存在的痕迹。
援藏事业,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他渴望着能够为祖国的维稳大业和攻坚脱贫工作略尽绵薄之力。
在支教日记中,他留下了这样的文字:参加援藏,今生无悔